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

新山大皇宮:新山的“故宮”

新山的“故宮博物院”:蘇丹阿布峇卡皇家博物院

宮殿向來是一座城市建築的精華,更是一個帝國政權的重心。巴黎的羅浮宮、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,以及北京的紫禁城,都曾是這些國家的權力中樞。隨著時間的轉移,政治權力離開了宮殿,文化藝術走了進來。曾經顯赫一時故舊宮殿,於是繼續成為名動天下的文化重鎮。

如果所有從昔日皇家宮殿轉變而成的博物院,都能稱為“故宮博物院”,則新山的“故宮博物院”,毫無疑問就是蘇丹阿布峇卡皇家博物院。

蘇丹阿布峇卡皇家博物院,原是柔佛州天猛公王朝首任蘇丹阿布峇卡的皇宮(俗稱“大皇宮”(Istana Besar)),因此它也稱為“大皇宮博物院”。

“大皇宮”是由新山開埠先驅黃亞福興建的。它就座落於新山的蘇丹公園內。蘇丹公園的前身,其實是蘇丹阿布峇卡的皇家園林。

從正面看去,大皇宮博物院可說是傳統馬來甘榜房屋的“放大版”。傳統馬來甘榜房屋建築風格,對大皇宮在設計,有著很明顯的影響。這包括皇宮的屋檐、浮腳樓、木質地板到裝飾等處。
走在博物院內,堅實的木質地板除了讓人知道它與傳統馬來浮腳屋的淵源,也讓人見識到皇家建築的氣派。木料地板除了較能透氣而讓房屋更涼爽之外,有人走動時也較容易察覺。對當時的皇宮而言,這是很重要的保安措施。

根據黃亞福的曾孫女林佩萱(隨夫改姓)在《黃亞福:移民、建築師與企業家》一書的資料,大皇宮的建築材料,包括歐洲的陶製地磚、義大利的大理石、中國的屋瓦、烏敏島的花崗岩、新加坡燒製的磚塊,以及柔佛州森林內的上好硬木。此外,皇宮內的傢俱,則是蘇丹阿布巴卡於1866年從歐洲購置的。

大皇宮在1866年完工之後,曾於1918年及1986年經過兩次大型改建,才形成今天的格局。其中1918年的工程,將大皇宮東翼改建成希臘柯林多式的建築。1986年的工程則將原本灰色屋瓦,換成今天的藍色屋瓦。兩次改建讓大皇宮的外觀,展現地中海式希臘建築的特色。

大皇宮與議事廳在1982年2月23日,開始為轉型成博物院而進行裝修。博物院於1990年5月11日,由柔佛蘇丹依斯干達殿下主持開幕。博物院的展品,包括柔州歷任蘇丹的事績介紹、他們所獲得的勛章及獵獲物等。

就建築而言,蘇丹阿布巴卡博物院是柔佛州歷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,也是新山1855年開埠至今,保存狀態最佳的歷史建築。它同時也獲得《馬來西亞百科全書:建築分冊》,評選為柔州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。

雖然新山華族先民的各處史蹟與文物,不斷隨著時間而流失。但這座由黃亞福興建的大皇宮,以及博物院內的各項華族文物,相信將由於大皇宮博物院的特殊地位,而得以繼續妥善保存。

大皇宮傲視柔佛海峽,至今已經142年。百餘年來的物換星移與人事浮沉,在大皇宮內外不斷上演。就在紛擾喧鬧的縫隙間,歷史靜靜的沉澱。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,將繼續伴隨柔佛走向另一個明天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