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

丁香餘韻話“冷宮”--查哈拉大會堂


撰文:蘇俊翔
攝影:張顯川

由大王宮改建而成的蘇丹阿布峇卡王家博物院,如果能夠被稱為“文化熱點”,同樣位於新山蘇丹公園內的查哈拉大會堂(Balai Zaharah),則應該更有資格被稱為“冷宮”。

查哈拉大會堂與蘇丹阿布峇卡王家博物院,同樣是具有150年以上的歷史性建築。查哈拉大會堂雖然只距離博物院不到1公里的路程,但兩棟建築物的維護情況,卻相差十萬八千里。

故園繁華,百年風雨轉寂寞

查哈拉大會堂的建築風格,結合了西式、摩爾式及馬來傳統甘榜式等不同風格。它的浮腳樓式格局,基本上與大王宮一樣,設計概念都沿自傳統馬來甘榜房屋。

大會堂內的英印風格扇型窗面上的玻璃、敷在牆面的灰泥,以及改良型希臘哥林多式柱子,則展現了豐富的西式設計風格。

由於查哈拉大會堂的一些地板已經腐朽,管理單位相信是為了防止公眾進入而發生危險,因此將所有通往二樓的木製階梯都一一拆除。

從正門“爬”進查哈拉大會堂,所在之地就是正廳。這裏曾是許多高官顯要,等候蘇丹接見的所在。走在查哈拉大會堂內,觸目所及,盡是油漆斑剝、地板零落。

走在大會堂內,必須小心翼翼、步步為營。因為只要稍有閃失,就會跌入“歷史的斷層”之中。
缺乏維護的查哈拉大會堂,如同缺乏粉妝而紋班點點的遲暮美人。讓人不解的是,在破落不堪的查哈拉大會堂內,牆上一些百合花紋飾,卻曾經過灰泥細細修繪。

丁香四翼,四方豪傑曾聚首

若從空中俯瞰,東西與南北兩翼皆對稱的查哈拉大會堂,就像一朵的盛開的丁香花。加上它大量採用丁香的藤蔓和花朵作為裝飾,因此它又被稱為“丁香大會堂”(Balai Cengkeh)。

它這樣的設計,不只是為了對稱和美觀。它東西南北四翼的多個廂房,曾分別招待前來覲見蘇丹的華、巫、印和外籍人士。

大王宮完工之前,查哈拉大會堂也曾是柔佛州王室的居所。在1970至1980年代,查哈拉大會堂則是查哈拉宗教學校的校址。但查哈拉宗教學校在1980年代搬遷之後,熱鬧一時的查哈拉大會堂再次沉寂。

曾經滄海澎湃,如今淺浪輕拍。查哈拉大會堂走過輝煌的年代,而今卻在遺忘中,淡出歷史舞台。它只能以僅有的斑剝零落,獨自面對風雨的吹打拖磨。堅實的結構,固然能讓它與時間繼續纏鬥。但如果繼續缺乏人文關懷,它也只能尾隨越來越淡的歷史餘暉,呈現越來越模糊的面貌,直到完全被遺忘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