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

黃亞福:故居

局促窘迫:黃亞福位於武吉明里南的故居,多少也能反映這位開埠先驅曾經的輝煌。

黃亞福:蘇丹阿布巴卡

蘇丹阿布巴卡在執政的21年期間,總共興建包括新山大皇宮在內的9座宮殿,以及1座監獄。他因此成為歷代馬來統治者之中,興建最多宮殿的蘇丹。

黃亞福:生平


從黃亞福街這個角度望去,觸目所及的店屋,以前都屬於“甘榜亞福”。



黃亞福(1837-1918)又名黃福、黃福基,原籍台山縣,于1853年移居新加坡,原為一名木匠,復經商,之后更成為橡膠種植園主。他也是著名建築商,曾承包柔佛蘇丹王宮工程,也因而獲蘇丹頒發柔佛王室效忠勛章。
1910年,黃亞福創建廣惠肇留醫院,並購下大片土地充作華人義山。他於1913年與人合資,創辦新加坡廣益銀行。他也十分熱衷于資助馬、新華教。
黃亞福是開發新山一大功臣,曾先后獲英王賜予太平局紳榮銜,也獲柔佛蘇丹封為拿督。
黃亞福原為現有黃亞福街附近地段的地主,當地甚至曾被稱為“甘榜亞福”(Kampung Ah Fook)。直至1919年,港主制度廢除,政府收購上述地段。紀念這位先賢,政府以黃亞福作為街名。黃亞福街至今仍新山市中心最繁忙的街道。

黃亞福:富可敵國

在柔州政府年收入只有80萬元的1910年代,積欠黃亞福的款項竟有112萬元。黃亞福的財力由此可見一斑。

黃亞福:新山開埠總工程師

新山開埠於1855年,目前是全馬第二大城市。開埠153年來,新山市容的演變,只能用“發展壓倒一切”加以形容。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,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消失。

幸好,新山至今仍然保留了一些開埠至廿世紀初的建築。這些百年建築的出現,主要得力於兩個人:有“柔佛現代化之父”的蘇丹阿布巴卡,以及新山開埠先驅黃亞福。

蘇丹阿布巴卡在執政的21年期間,總共興建包括新山大皇宮在內的9座宮殿,以及1座監獄。他因此成為歷代馬來統治者之中,興建最多宮殿的蘇丹。

蘇丹阿布巴卡所有這些宮殿和監獄,都是由黃亞福一一完成。黃亞福是當時柔佛州最大的建築承包商,他的專業能力及與蘇丹的良好關係,讓他取得上述所有建築工程的合約,並因此獲得巨額財富。

黃亞福同時也是阿布巴卡的主要金主。官方文件顯示,柔州政府在1910年積欠的黃亞福款項,竟高達112萬9千803元18分(約合逾2億2千596萬令吉)。但是資料顯示,柔州政府當時每年的收入不到80萬元(約合1億6千萬令吉)。黃亞福的財富可見一斑。

此外,黃亞福當時還擁有紗玉河西岸的大片土地,因此這裡過去也被稱為“甘榜亞福”。黃亞福在這裏也擁有開設煙館和賭館等專賣權,以致這裏也被稱為“東方的蒙地卡羅”。

開埠之初,新山並沒有公共工程局,所有宮殿與政府機構、水溝及其他公共設施的維修,全由黃亞福負責。因此如果說阿布巴卡是“柔佛現代化之父”,則稱黃亞福為“新山開埠總工程師”,相信並不為過。

城市是人類物質文明不斷發展的象徵,建築則是一座城市人力、物力、財力和審美水平等綜合實力的具體表現。因此城市的街道與建築設計,也直接反映這座城市的經濟水平、發展程度及內涵。

一個城市的發展成就,並不全然在於是否有更多更新更高大建築的出現,也取決於這個城市如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,如何繼續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古蹟建築。

我們將順著黃亞福的足跡,一一瀏覽這位“新山開埠總工程師”,留給這個城市的文化遺產。

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

新山大皇宮:俯瞰圖

新山大皇宮俯瞰圖

新山大皇宮:議事廳的大門

議事廳的大門設計,與馬來甘榜房屋的大門類似。大門旁嵌入牆內的柯林多式柱子,以及柱子上的百葉窗。三種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,在這裏卻能完美的融合。

新山大皇宮:議事廳的廊柱

議事廳的廊柱,屬於傳統馬來甘榜房屋的款式。從建築後方望去,整座建築則充滿殖民地風格。

新山大皇宮:議事廳

大皇宮落成之後,蘇丹阿布峇卡隨即在旁邊興建一座議事廳。

新山大皇宮:屋檐

大皇宮的屋檐設計,源自傳統馬來甘榜房屋。

新山大皇宮:柔州州徽

雖然有著柯林多式廊柱和西式旗杆浮雕,但旗幟上的馬來短劍和巴冷刀,以及皇冠上的新月五角星柔州州徽,都代表這座建築屬於馬來回教皇室。

新山大皇宮:東翼

大皇宮的東翼在1918年,按照當時流行的新古典主義風格,改建成希臘柯林多式的外觀。

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

查哈拉大會堂:老樣子

目前的查哈拉大會堂,卻仍是“老樣子”(而且越來越老)。5年前宣佈的1千萬令吉撥款,顯然尚未使它煥然一新。

查哈拉大會堂:歷史難撐

歷史難撐:經過逾150年的擠壓,許多木柱由於不堪壓力而紛紛摧折斷裂。

查哈拉大會堂:荒煙漫草

荒煙漫草,根鬚處處。查哈拉大會堂要走向未來,不但要跟時間角力,也要與藤蔓植物一較高下。

查哈拉大會堂:未來


查哈拉大會堂有著令人讚嘆的過去,但面對坑洞處處的現在,卻不知道它將如何走向未來。

查哈拉大會堂:正廳


查哈拉大會堂的正廳,曾是許多高官顯要等候蘇丹接見的所在。

查哈拉大會堂:窗子


英印風格的扇型窗面與殖民地風格的窗子,也經受不起百年風雨的吹打拖磨。

查哈拉大會堂:歷史的斷層


油漆斑剝,地板零落。走在查哈拉大會堂內,必須步步為營,因為稍有閃失,就會跌入“歷史的斷層”之中。

查哈拉大會堂:斷梯


由於查哈拉大會堂的一些地板已經腐朽,管理單位相信是為了防止公眾進入而發生危險,因此將所有通往二樓的木製階梯都一一拆除。

查哈拉大會堂:百合花紋飾

讓人不解的是,在破落不堪的查哈拉大會堂內,牆上一些百合花紋飾,卻曾經過灰泥細細修繪。

查哈拉大會堂:“遲暮美人”

雜草叢生,苔蘚斑駁。缺乏維護的查哈拉大會堂,如同缺乏粉妝而紋班點點的遲暮美人。

查哈拉大會堂:1902年地圖



從這張柔佛州政府繪於1902年的地圖,可以清楚見到大王宮、議事廳、帝室宮、查哈拉大會堂、查哈拉宮和馬寶宮等宮殿,以及新山監獄等公共建築的位置。圖中的佘泰興路(Jalan Ee Tai Hen),後來被改成敦依斯邁醫生路。(注:地圖轉引自《黃亞福:移民、建築師與企業家》一書)。

黃亞福獨建9座宮殿

黃亞福獨建9座宮殿

根據《黃亞福:移民、建築師與企業家》一書的資料,黃亞福在蘇丹阿布巴卡執政期間,總共興建了9座宮殿和新山監獄。

這9座宮殿之中,目前可查到名字的有8座,即大王宮(Istana Besar)、議事廳(Council Chamber)、帝室宮(Istana Persemayaman)、查哈拉大會堂(Balai Zaharah)、查哈拉宮(Istana Zaharah)、馬寶宮(Istana Marbal)、丹巴淡宮(Istana Tambatan)和提耶莎宮(Istana Tyersall)。

除了位於新加坡植物園旁的提耶莎宮,其餘宮殿都建在新山蘇丹公園及附近地區。但是帝室宮、查哈拉宮、馬寶宮和丹巴淡宮,早已由於各種原因而夷為平地。

上述宮殿之中,帝室宮原本是蘇丹阿布巴卡的華裔妃子法蒂瑪的寢宮,寢宮後來成為英國顧問官的官邸。查哈拉宮原本則是蘇丹阿布巴卡的姐姐查哈拉公主的寢宮。

馬寶宮則根據倫敦的保綠大廈(Marlborough House)而命名。丹巴淡宮在1955年被拆除,原址過後興建海景酒店(Straits View Hotel)。

查哈拉大會堂:何時重現昔日輝煌?

查哈拉大會堂又叫“丁香大會堂”,其建築風格以摩爾式及馬來傳統甘榜式風格為主。令人遺憾的是,它自1980年代,就被遺忘在蘇丹公園的這個角落。



何時重現昔日輝煌?

根據林佩荁《黃亞福:移民、建築師與企業家》一書的資料,查哈拉大會堂和她的姐妹建築查哈拉宮(Istana Zaharah),大約建於1850年代。另有資料指它建於1858年,或最晚不超過1860年代。

查哈拉大會堂最初是蘇丹阿布峇卡的朝覲室(Royal Audience Chamber)。所有前來覲見蘇丹的臣民,都必須在此等候蘇丹的接見。

官方資料顯示,直到19世紀末,查哈拉大會堂仍極盛一時,許多王家慶典與王室婚禮都在這裏舉行。公元1894年9月7日,蘇丹阿布峇卡之子依布拉欣,也在這裏登基成為柔佛州蘇丹。

根據本報資料庫的資料,查哈拉大會堂最近一次被政治人物提起,是在2003年12月14日。

柔佛州務大臣拿督阿都干尼當時參加了林佩荁的著作《黃亞福:移民、建築師與企業家》的推介儀式。大臣過後在新聞發佈會,被媒體詢及查哈拉大會堂的維護工作。

阿都干尼當表示,政府很快將撥出1千萬令吉,作為翻新查哈拉大會堂的費用。當局希望翻新工作能讓破落的大會堂,重現昔日的輝煌。根據計劃,翻新後的查哈拉大會堂,將成為一個藝術與文化中心。

然而,5年後的查哈拉大會堂,卻仍是“老樣子”(而且越來越老)。5年前宣佈的1千萬令吉撥款,顯然尚未使它煥然一新。至於它何時有機會“重現昔日的輝煌”,相信沒有人知道。

丁香餘韻話“冷宮”--查哈拉大會堂


撰文:蘇俊翔
攝影:張顯川

由大王宮改建而成的蘇丹阿布峇卡王家博物院,如果能夠被稱為“文化熱點”,同樣位於新山蘇丹公園內的查哈拉大會堂(Balai Zaharah),則應該更有資格被稱為“冷宮”。

查哈拉大會堂與蘇丹阿布峇卡王家博物院,同樣是具有150年以上的歷史性建築。查哈拉大會堂雖然只距離博物院不到1公里的路程,但兩棟建築物的維護情況,卻相差十萬八千里。

故園繁華,百年風雨轉寂寞

查哈拉大會堂的建築風格,結合了西式、摩爾式及馬來傳統甘榜式等不同風格。它的浮腳樓式格局,基本上與大王宮一樣,設計概念都沿自傳統馬來甘榜房屋。

大會堂內的英印風格扇型窗面上的玻璃、敷在牆面的灰泥,以及改良型希臘哥林多式柱子,則展現了豐富的西式設計風格。

由於查哈拉大會堂的一些地板已經腐朽,管理單位相信是為了防止公眾進入而發生危險,因此將所有通往二樓的木製階梯都一一拆除。

從正門“爬”進查哈拉大會堂,所在之地就是正廳。這裏曾是許多高官顯要,等候蘇丹接見的所在。走在查哈拉大會堂內,觸目所及,盡是油漆斑剝、地板零落。

走在大會堂內,必須小心翼翼、步步為營。因為只要稍有閃失,就會跌入“歷史的斷層”之中。
缺乏維護的查哈拉大會堂,如同缺乏粉妝而紋班點點的遲暮美人。讓人不解的是,在破落不堪的查哈拉大會堂內,牆上一些百合花紋飾,卻曾經過灰泥細細修繪。

丁香四翼,四方豪傑曾聚首

若從空中俯瞰,東西與南北兩翼皆對稱的查哈拉大會堂,就像一朵的盛開的丁香花。加上它大量採用丁香的藤蔓和花朵作為裝飾,因此它又被稱為“丁香大會堂”(Balai Cengkeh)。

它這樣的設計,不只是為了對稱和美觀。它東西南北四翼的多個廂房,曾分別招待前來覲見蘇丹的華、巫、印和外籍人士。

大王宮完工之前,查哈拉大會堂也曾是柔佛州王室的居所。在1970至1980年代,查哈拉大會堂則是查哈拉宗教學校的校址。但查哈拉宗教學校在1980年代搬遷之後,熱鬧一時的查哈拉大會堂再次沉寂。

曾經滄海澎湃,如今淺浪輕拍。查哈拉大會堂走過輝煌的年代,而今卻在遺忘中,淡出歷史舞台。它只能以僅有的斑剝零落,獨自面對風雨的吹打拖磨。堅實的結構,固然能讓它與時間繼續纏鬥。但如果繼續缺乏人文關懷,它也只能尾隨越來越淡的歷史餘暉,呈現越來越模糊的面貌,直到完全被遺忘。

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

新山大皇宮:中華文物搜搜搜!


走進大皇宮博物院的議事廳展覽館,映入眼簾的許多文物,都與中華文化有關的。其中最明顯者,就是刻在議事廳展覽館內三對主樑上的漢字對聯。這些對聯都是蘇丹阿布峇卡登基之時,柔州各地華族港主的慶賀之作。這在國內各馬來統治者的宮殿內,是絕無僅有的。由於博物院內嚴禁攝影,因此只能將對聯內容抄錄下來。


* * * * *

柔佛國王續著屏藩堂成畫錦之慶
海嶠播仁風萬樹甘棠同樾蔭

鈴牙崇節署一輪福曜燦薇垣
黃厝後港
新鄭厝港 同頓首拜頌
謝厝港
* * * * *

國王政府構成之慶
柏府名尊南國推高第

蘭台望重天朝屬世家

陳麥合 張觀台 劉文賢
柔佛 內庵港 和豐港 天順港 同拜題
饒平黃厝港 新港厝港 黃厝前港

* * * * *

柔佛國王政府構成之慶

鹽梅望獨尊培植宮牆桃李

調護心常凜玉成廊廟圭璋

成桂豐公司等眾拜題
* * * * *
議事廳內值得一看的中華文物,還有蘇丹阿布峇卡在1880年代訪問清朝時,獲得光緒皇帝頒授的“雙龍寶星勛章”,以及頒授勛章時裝著聖旨的雙龍寶星銀色護筒。

此外,博物院內的歷任蘇丹狩獵成果展覽廳內,也有著一個來自中國的象牙鏤雕多層套球。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資料,象牙球分為7層至十餘層,均可轉動。每層鏤雕14個圓孔。最外一層浮雕花樹人物及亭台樓閣,內層均為星形及圓點狀鏤空裝飾。牙雕套球又稱“同心球”,製作相當繁複,工藝水平極高。

(有關象牙鏤雕多層套球的資料,來源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:http://www.dpm.org.cn/

新山大皇宮:歷史背景

根據《黃亞福:移民、建築師與企業家》一書的資料,蘇丹阿布峇卡當時決定興建大皇宮,其實與鞏固地位有關。阿布峇卡雖然在1862年繼承了天猛公的職位,成為柔佛實際的統治者,並於1868年晉位“大王”(Maharaja)。但這些職稱的地位,都比“蘇丹”為低。當時的丁加奴蘇丹,甚至因此不願與阿布峇卡同桌用餐,這次事件阿布峇卡大受刺激。

為了讓英國人承認自己是柔佛蘇丹,阿布峇卡知道除了勵精圖治之外,他仍必須擁有一座符合當時西方所謂“現代化文明”標準的宮殿建築。

這樣的建築能讓英國人承認,柔佛不再是由土酋統治的蕞薾小國,而是一個由馬來蘇丹統治的主權王國。隨著大皇宮在1866年完工及一連串的談判,英國維多利亞女皇也在1885年,正式承認阿布峇卡為柔佛州蘇丹。

大皇宮始建於1864年,並於1866年元月1日正式開幕。蘇丹阿布峇卡當時將大皇宮的興建工程,交給好友暨金主,同時也是新山開埠先驅的黃亞福。大皇宮的興建,是當時典型的“馬來屋主、西洋設計師、華人建築師”合作模式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曾經作客大皇宮的外國顯要,包括“不愛江山愛美人”的溫莎公爵(1922年)、泰國國王拉瑪六世(1924年)和拉瑪六世(1928年),以及日本德川侯爵(1929年)等人。
大皇宮落成之後,蘇丹阿布峇卡隨即在旁邊興建一座議事廳(Council Chamber)。在統治柔佛的33年裡(1862年至1895年),蘇丹阿布峇卡在柔佛和新加坡,總共興建了9座宮殿和1座監獄。這些建築物的興建工程,主要是由“新山開埠總工程師”黃亞福完成。

如果每座建築物,平均耗時3年完成,蘇丹阿布峇卡在任內幾乎無時不在大興土木。他因此也是馬來西亞歷代馬來統治者之中,興建最多不同風格宮殿的蘇丹。

新山大皇宮:新山的“故宮”

新山的“故宮博物院”:蘇丹阿布峇卡皇家博物院

宮殿向來是一座城市建築的精華,更是一個帝國政權的重心。巴黎的羅浮宮、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,以及北京的紫禁城,都曾是這些國家的權力中樞。隨著時間的轉移,政治權力離開了宮殿,文化藝術走了進來。曾經顯赫一時故舊宮殿,於是繼續成為名動天下的文化重鎮。

如果所有從昔日皇家宮殿轉變而成的博物院,都能稱為“故宮博物院”,則新山的“故宮博物院”,毫無疑問就是蘇丹阿布峇卡皇家博物院。

蘇丹阿布峇卡皇家博物院,原是柔佛州天猛公王朝首任蘇丹阿布峇卡的皇宮(俗稱“大皇宮”(Istana Besar)),因此它也稱為“大皇宮博物院”。

“大皇宮”是由新山開埠先驅黃亞福興建的。它就座落於新山的蘇丹公園內。蘇丹公園的前身,其實是蘇丹阿布峇卡的皇家園林。

從正面看去,大皇宮博物院可說是傳統馬來甘榜房屋的“放大版”。傳統馬來甘榜房屋建築風格,對大皇宮在設計,有著很明顯的影響。這包括皇宮的屋檐、浮腳樓、木質地板到裝飾等處。
走在博物院內,堅實的木質地板除了讓人知道它與傳統馬來浮腳屋的淵源,也讓人見識到皇家建築的氣派。木料地板除了較能透氣而讓房屋更涼爽之外,有人走動時也較容易察覺。對當時的皇宮而言,這是很重要的保安措施。

根據黃亞福的曾孫女林佩萱(隨夫改姓)在《黃亞福:移民、建築師與企業家》一書的資料,大皇宮的建築材料,包括歐洲的陶製地磚、義大利的大理石、中國的屋瓦、烏敏島的花崗岩、新加坡燒製的磚塊,以及柔佛州森林內的上好硬木。此外,皇宮內的傢俱,則是蘇丹阿布巴卡於1866年從歐洲購置的。

大皇宮在1866年完工之後,曾於1918年及1986年經過兩次大型改建,才形成今天的格局。其中1918年的工程,將大皇宮東翼改建成希臘柯林多式的建築。1986年的工程則將原本灰色屋瓦,換成今天的藍色屋瓦。兩次改建讓大皇宮的外觀,展現地中海式希臘建築的特色。

大皇宮與議事廳在1982年2月23日,開始為轉型成博物院而進行裝修。博物院於1990年5月11日,由柔佛蘇丹依斯干達殿下主持開幕。博物院的展品,包括柔州歷任蘇丹的事績介紹、他們所獲得的勛章及獵獲物等。

就建築而言,蘇丹阿布巴卡博物院是柔佛州歷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,也是新山1855年開埠至今,保存狀態最佳的歷史建築。它同時也獲得《馬來西亞百科全書:建築分冊》,評選為柔州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。

雖然新山華族先民的各處史蹟與文物,不斷隨著時間而流失。但這座由黃亞福興建的大皇宮,以及博物院內的各項華族文物,相信將由於大皇宮博物院的特殊地位,而得以繼續妥善保存。

大皇宮傲視柔佛海峽,至今已經142年。百餘年來的物換星移與人事浮沉,在大皇宮內外不斷上演。就在紛擾喧鬧的縫隙間,歷史靜靜的沉澱。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,將繼續伴隨柔佛走向另一個明天。

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

陳厝港:2006年12月大淹水4


2006年底的大水患,也殃及位於地不佬河邊的天尊宮。

陳厝港:2006年12月大淹水3


時間的洪流加上現實的風雨,百年古鎮陳厝港的這些建築,究竟能撐到什麼時候?

陳厝港:2006年12月大淹水2


張延全是在陳厝港出生,目前也住在陳厝港。他的住家2006年底的水患中,也未能倖免的被大水侵入。他說,陳厝港歷來都有每10年淹一次大水的“傳統”。

陳厝港:2006年12月大淹水1


“Kita semua dalam satu sampan。”陳厝港在2006年12月20日遇上百年罕見的大水時,為數不多的華裔居民救災不分族裔,以舢舨協助巫印友族疏散及提供緊急物資,充分體現國民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。

從靈山宮外看去,洪洪而至的大水,讓人為鎮上古舊店屋的結構感到擔心。

陳厝港舊城區管理委員會主席洪德榮表示,昨天的大水對陳厝港地區約700戶或超過3千500名居民造成影響。他說,災黎人數最者多者,是約600戶是住在甘榜干卡地不佬的巫裔居民,其次為住在陳厝港印裔村民。

為了救災而一夜沒睡的洪德榮表示,除了陳厝港舊城區管理委員會,當地益華體育會及福林園福靈宮等組織的成員,昨天也全力投力救災和疏散災民的工作。

他說,除了陳厝港舊城區,位於陳厝港對面的文桂花園的住宅和商店也遭大水衝擊。

陳厝港馬華支會財政張延全(53歲)表示,印裔同胞主要住在當地靈山宮禮堂,巫裔同胞則住在益華小學禮堂。

本身也是在陳厝港出生,目前也住在陳厝港的張延全表示,他的住家也未能倖免的被大水侵入。他說,陳厝港歷來都有每10年淹一次大水的“傳統”,其中最嚴重的有1969年和1979年和1999年等3次,每次淹水的高度,約有4呎至5呎。

他表示,由於有過“十年一淹”的經驗,因此當地人每次都會做好準備。但這次不但比往年“十年一淹”的時間提早了,而且淹水的高呎也有7呎至8呎,所以讓當地人措手不及。

從12月19日上午8時開始,水位暴漲的地不佬河很快的就將這個百年老鎮淹沒。鎮上超過百年歷史的靈山宮、天尊宮,以及僅有的松泰和其昌等兩間雜貨店及其他商店,很快的就沒入水中。水位升得最高時,還一度淹及商店的招牌。

陳厝港:沒落的輝煌


鏽跡斑斑的木牆、搖搖欲墜的窗子,彷彿陳厝港的歷史,隨時都可能掉落在荒煙蔓草間,被時間所遺忘。

陳厝港:夷為平地


從2008年初起,當局正逐步拆除地不佬河邊的非法木屋,導致陳厝港的人口更加稀少。

陳厝港:靈山宮

靈山宮

陳厝港的靈山宮是新山地區最早的華人廟宇,歷史比柔佛古廟還古老,古廟的香火相信也源自靈山宮。

陳厝港:靈山宮國文牌匾

靈山宮國文牌匾

靈山宮在1969年完成重建後,由當年柔佛州務大臣拿督奧斯曼沙赫主持開光儀式。此情此景,如今不復再見,也格外令人懷念。圖為掛在廟外的國文牌匾。牌匾文字如下:
LING SAN KENG
RUMAH BERHALA CHINA KANGKAR TEBRAU
RASMI DI-ATAS OLEH
Y.A.B.DATO MENTERI BESAR JOHOR
DATO HAJI. OTHMAN BIN HJ. MOHD. SA`AT
D.K.II,S.P.M.J.,P.I.S
PADA 21 NOVEMBER 1969 JAM 2.30 PETANG

陳厝港:天尊宮


天尊宮

位於地不佬河邊的天尊宮,是早年來此拓荒的客家人所建的廟宇。信眾相信廟內主神感天大帝,具有驅虎守港的力量。目前的建築是2003年改建而成。

陳厝港:“更加地馬留” 石碑


“更加地馬留”

這塊有著中文、國文和爪夷文的黑白兩色界碑,今天仍豎立在地不佬河岸的甘榜江加地不佬。它應是陳厝港的國文地名Kangkar Tebrau的譯音。但是,當局當年不知何故,沒有直接使用“陳厝港”作為譯名,反而自行譯成“更加地馬留”。

陳厝港:耆老馮貴勤"講古"



造訪陳厝港,不能不訪問現年78歲的馮貴勤。馮貴勤於1931年出生於陳厝港,一直居住在這裏的他,見證了這個城鎮興衰起落。

馮貴勤指著天尊宮外的這塊空地說,當年這裡曾是人潮熙攘的碼頭。

他說,在陳厝港最繁華的時代,陳厝港曾有逾5千居民。他說,當時這裏曾有戲院、賭館、鴉片館和妓院等娛樂場所,也有海關和警察局。



馮貴勤表示,這裏曾有一所益華小學,不過後來在緊急法令時期被令關閉。他說:“當初的益華小學,還設有運動場和禮堂等設備,但只收1至3年級學生,校內則有兩名教師。”
他透露,父親馮文信與當時的蘇丹阿布峇卡十分熟絡,他目前居所的屋地,也是由這位柔佛州首位蘇丹所贈送的。



談起陳厝港目前只有十餘戶居民,馮貴勤也不勝唏噓。然而,與天尊宮比鄰而居的他,卻沒有想過遷居他處。在陳厝港,他可以每天伴隨地不佬河,繼續見證這裏的潮起潮落。

陳厝港:逐漸隱沒的柔南第一鎮


撰文:蘇俊翔、謝鳳芊

攝影:張顯川


陳厝港,年輕一輩的新山人不再熟悉的地名。然而開闢於1844年的陳厝港,卻是華人在新山地區最早的據點,比1855年開埠的新山還早了11年。

從陳厝港週圍馬來甘榜的名字,也可看出這個港區當年的重要性。例如甘榜江加地不佬(Kg. Kangkar Tebrau)、甘榜江加登雅(Kg. Kangkar Tengah)和甘榜江加基里(Kg. Kangkar Kiri)等村落,無不帶有“港腳”一字的國文譯音。

由港主陳開順開拓並得名陳厝港,是柔州第二古老的港區。這裏的靈山宮,是新山最早的華人廟宇之一。靈山宮的歷史比柔佛古廟還古老,而古廟的香火,相信也源自靈山宮。這裡的海南會館,更是柔州最古老的華族宗鄉會館,

在陳厝港最興旺的1924年,這裏曾有5千名華裔居民,但目前只剩下不到200人。

柔州在1830年代至1917年實施了港主制度,華人也在這大約70年間開發了超過130條港,為柔州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但在歷史洪流的沖刷下,許多港區已經面目全非。在這種情況下,歷史悠久的陳厝港及相關文化遺產,則更顯得珍貴。

陳厝港的靈山宮、天尊宮、天后宮和拿督公廟,以及許多逾百年歷史的舊店屋,都是極待保存的史蹟。然而由於當局在法令、文化政策與施政態度等方面的局限,陳厝港社區能用在古蹟維護方面的資源,實在少得可憐。

在嚴重缺乏資源與技術支援的情況下,許多沒有得到適當維護的百年古蹟,只好繼續以自生自滅,以微薄的力量對抗時間的沖刷。